春潮澎湃处,扬帆奋进时。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期间,我校干部师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收听收看两会盛况,持续关注两会动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和热点话题。大家纷纷表示,全国两会为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为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庄祥生(校党委书记):2025年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擘画了美好蓝图,吹响了奋进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政府工作报告就“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行系统部署,为高等教育写好改革文章、答好时代之题指明了前进方向。多宝体育全体师生员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紧紧围绕省委“奋勇争先、再上台阶”的部署,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找准新方位,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持续强化特色引领、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推动学位点提质扩面、强化有组织科研和社会服务、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聚力用劲,奋力谱写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以实绩实效回答好“教育强省建设,多宝体育何为”的时代答卷。
吴承祯(校党委副书记、校长):2025年全国两会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提升到新高度,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既感使命催征,更须躬身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指出“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教育强国建设行动”,强调“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要求高校以更高站位融入国家战略全局。我们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打造“科学家精神浸润课堂、工匠精神贯穿实践”的思政育人体系;以“一流建设”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基础学科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交叉学科布局;以“科技支撑”为突破,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新征程上,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学校发展,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体系,建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更大担当。
杨昇(福建省政协常委、民进南平市委会主委,多宝体育副校长):政府工作报告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实”,体现在报告文风朴实、文字平实,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重要决策部署的各项工作扎实,对我国发展环境的分析研判和2025年发展预期目标的提出、重点工作任务的规划务实。2024年是我国发展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一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极不平凡,再次表明了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我们要牢牢把握好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特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履职能力,自觉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问题深入调研议政,切实做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应有的力量。
张渤(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作为高校的人事人才工作者,我将把学习领会全国两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牢牢把握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不断优化人才引育环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遵守师德规范、提升教学能力;不断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持续推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改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为人才培养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洪永聪(科研处副处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等重要部署,让我深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在肩。一直以来,我校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打造“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生态,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多宝体育力量,在助力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征程中,书写新华章,为国家的教育与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汤凤莲(教务处副处长):政府工作报告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下对高校提出了“分类推进改革”“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年度任务,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其内涵要求,深入思考转化举措,结合学校实际有统筹、有组织、有成效地推进任务的实施。围绕立德树人,以需求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卓越引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提质、产教融合、AI赋能教育改革等专项工作,为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积极贡献力量。
祁少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校旅游专业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应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可以建立驻村工作站,实现规划咨询、人才培训、产品研发等常态化服务,培育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旅游项目,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构建“旅游受益反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以旅彰文、以旅兴农,实现产教融合与地方发展的双赢。
应祥泰(海峡成功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政府工作报告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就业方面,从创造岗位到解决结构性矛盾,一系列政策举措全面且有力,有助于稳定就业大局,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将深刻把握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点任务,加强就业教育宣传和优化供需对接,为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叶江华(茶与食品学院院长):今年的全国两会为“三农”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锚定了方向。南平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地区的产茶“重镇”,要持续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茶统筹”融合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深入推进科技赋能,扩大生态茶园建设和智慧农业应用范围;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积极打造茶庄园经济,发展茶山民宿、制茶体验等新业态;通过“茶+新电商”模式,培育带动农村物流、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三产联动格局。茶与食品学院将进一步建优建强茶学、园艺学、智慧农业等专业,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地方发展水平,扩大服务范围,为南平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宋大伟(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校教师的角色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引导学生探索的“启发者”,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领域协同能力。广大科研工作者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群策群力,积极应对技术封锁挑战,增强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蒋海岭(艺术学院副院长):围绕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艺术学院将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与学科优势,通过艺术介入重塑乡村的文化自信与内生动力,让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和谐共生,实现“校地共生、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持续改善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面作出贡献。
林铮(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力引擎,需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智慧课程建设等举措,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机电工程学院将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农业智能装备、智能控制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助力南平地方特色产业升级。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响应产业变革、产学研创深度融合驱动产业发展”双向赋能机制,实现教育链与地方特色产业链深度对接,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可持续的技术与人才支撑。
魏太兵(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院长):我们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及我院的绿色生态研究基础,探索生态修复与绿色建筑协同模式,推动“无废城市”建设。通过参与农村既有农房微改造、推动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助力乡村振兴与城乡绿色融合发展。紧扣两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求,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为学院绿色转型提供可行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魏毅(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为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广大教育、科技战线上的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思想动力。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产业的科技攻关方面作出贡献。
王东方(商学院副院长):新质生产力既是传统产业的“老树新生”,也是新兴产业的“高速赛道”。新质生产力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三个层面推动产业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部署,为硕士点建设、学科专业调整、服务地方指明了方向。商学院将围绕南平市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方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助力南平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顾京慧(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全国两会期间,就业问题成为热议焦点,相关政策与趋势主要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地方稳就业举措等方面展开,核心在于“稳存量、拓增量”,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岗位、地方精准施策保障重点群体、财政支持扩大内需,形成就业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而紫领人才、基层就业扩容、职业技能教育改革等方向将成为关键突破点,为高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
纪占华(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环境生态工程系主任):政府工作报告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列为2025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重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环境生态专业教师,应结合地方特色,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气候变化应对与减缓、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战略需求,理论联系实际,科研反哺教学,强化学生生态监测、污染治理、碳汇核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管理实战能力,积极投身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去。
江金慧(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22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全国两会的召开与我们大学生息息相关,尤其是对科技创新和青年发展的关注,让我深受鼓舞。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科技与创新的重要性,也深知自身肩负的责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努力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专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作为学生干部,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对教育和青年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将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引领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郭俐妍(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2022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置身于全国两会激荡的时代强音中,我深感使命如炬。我们当以智慧为笔,以情怀为纸,在课堂中播撒求知的种子。既要传承“春风化雨”的师道匠心,更要拥抱“数字赋能”的变革浪潮,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知识与实践共振。正如朱熹笔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以创新为源,方能铸就教育长河的奔涌不息。未来,我们将以青春之力,在科教兴国的征途上书写属于师范生的担当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