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深入落实《多宝体育服务南平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高质量推动丘陵山地智慧城镇建设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闽北山地地质灾害防治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省级科研平台支撑作用,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融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取得显著成效。
大力推动闽北古建筑保护,加强城乡建设中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学院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武夷山市历史建筑普查,编制武夷山市村貌建筑导则及示范图集和星村镇巨口田头村传统村落申报材料,收集整理传统建筑资料,制定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方案,提出对农村农房风貌管控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学院组织师生先后到邵武市金坑乡、政和县杨源乡西岩村等中国传统村落开展传统建筑测绘,建立起“一户一档”资料库,通过学科竞赛等教学实践活动充分挖掘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探索古建筑活化路径,为加强地方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讲好闽北文化故事提供智力支持。
闽北传统建筑保护服务
学院与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共建专业实习基地,承担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古建筑测绘、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闽越王城博物馆馆徽设计等服务项目,为城村汉城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供支撑材料。
古汉城遗址测绘服务
组织开展乡村规划编制调研服务,助力提升乡村规划科学化水平。学院组织师生积极服务光泽县李坊乡村庄规划、武夷山华侨农场环境综合整治设计等工作,明确村庄发展定位,制定村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梳理总结民居建筑风貌,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积极探索符合闽北实际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和规划实施管理机制,提升了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及管理水平。
闽北乡村规划服务
学院推动“建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服务”项目打破行政区域界线、部门条块分割限制,以流域为单位把整个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系统筹考虑、同步协调,完成了闽江上游麻阳溪及建溪流域地质环境与灾害、水土流失、植被发育等环境要素解译工作,建立了建阳区闽江流域生态环境本地数据库,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服务
积极开展工程技术服务,助力地方企业工程建设与发展规划。学院汇集专业优秀师资力量组建工程技术服务团队,先后为“武夷新区绕城高速公路桥梁—黄墩大桥、武夷新区绕城高速公路将口至童游段、纵八线(G322)武夷山市上梅至杜坝段公路工程—岩下芦、纵八线(G322)武夷山市上梅至杜坝段公路—下梅大桥”建立三维信息模型,积极推动BIM技术在本地区的应用,为闽北地区建筑业信息化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基础设施BIM技术服务
学院始终秉持科学态度,树立“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的服务意识,通过承担武夷星“中华茗园”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化项目,组建特色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充分分析项目特点,聚焦重点工作环节,主动承担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核查工作,特别是针对地下室柱、墙、梁和板的混凝土浇捣工艺优化,独立基础加筏板基础面临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梁板柱结点安装困难等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系列专业技术服务支持,确保项目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为地方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地方龙头企业工程技术服务
下阶段,学院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政校企”合作,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和科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专业技术方面的特色优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地方建设发展实际需求,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更加务实有效的合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助推闽北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