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发布者:tea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5-11浏览次数:884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创建于1935年,所址在福安市社口镇,占地面积4.73万平方米,拥有山地茶园960亩,其中试验地面约200亩。拥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各一所和专供适制性试验的乌龙茶和红、绿茶制茶车间各一个,以及生理生化实验室、农残实验室、养虫室、标本室、茶叶审评室、电脑室、图书资料室等设施。现有员工91人,其中科技人员59人,近几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1人。现有在职副研究员以上高级职称科技干部10人。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省级创新平台2个,包括农业部福安茶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007)、农业部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2014)、农业部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宁德综合试验站(2009)、农业部福建茶树及乌龙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2013)、科技部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技术服务平台(2013)、科技部福建省乌龙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04)、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共享平台(2010)、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乌龙茶种质资源圃(2000)。

近年来,研究所荣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56项。成果涵盖茶树品种、茶树栽培、植物保护、茶叶加工与设施等方面。本世纪初建立了福建省乌龙茶种质资源圃,成为中国乌龙茶品种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利用中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展茶树育种研究,育成13个国家级良种、7个省级良种,其中金牡丹、黄玫瑰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一级优异种质,福云6号是目前国内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茶树新品种,金观音、丹桂等新品种已成为茶区品种结构调整的首选品种。据不完全统计,仅金观音、黄观音、丹桂、金牡丹等新品种在福建40多个县市及贵州、浙江、湖北、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等10个省市累计推广30多万亩,年亩增收70008000元,年新增产值18亿元以上。新品种的育成加快了茶叶生产无性系良种化的进程,也为福建无性系茶树品种推广普及率达95%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茶树育种方面,现承担了十二五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乌龙茶育种岗位任务,致力于强化茶树种质遗传特性与早期鉴定技术研究以及加快优特种质的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在运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核心种质筛选、指纹图谱构建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并且在茶树抗病虫、耐贫瘠、抗旱与特异功能成分种质筛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等方面亦取得一定进展。

茶树高效低碳种植研究方面,承担十二五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宁德综合试验站研发任务,先后在国内率先开展并研究提出了山地茶园建设、茶园设施遮荫、乌龙茶配方优化施肥、红壤茶园绿肥栽培与利用和山地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等,形成了一套渐趋成熟的茶树栽培技术体系,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及较好的发展前景。

茶树植保方面,承担了十二五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东部病虫害防控岗位和福建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任务,先后自主研制出茶毛虫NPV杀虫剂、白僵菌871和韦伯虫座孢菌等3种生物农药,有8项成果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近年来针对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和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先后开展了茶园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研究、有机茶园害虫生物防治综合技术研究、茶叶农残预测与用药安全性研究以及茶树品种的抗虫性研究等,在虫生真菌资源挖掘利用、天敌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水溶性农药替代品种筛选、农药残留降解规律、物理防控技术以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对减少茶园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促进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茶叶加工方面,八十年代初对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现了乌龙茶做青的机械化、人工智能化作业,该成果已在乌龙茶区广泛应用,对中国乌龙茶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九十年代研制开发41个茶叶新产品获省部以上名优茶奖,为福建名优茶的开发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先后开展白茶规模化生产、白茶风味化学与高γ-氨基丁酸白茶研究、乌龙茶种质资源快速筛选、乌龙茶风味化学指纹图谱模式识别、乌龙茶适制品种和品质化学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研究等。制订《轻发酵乌龙茶初制加工技术规程》获福建省标准贡献奖,完成《福鼎白茶生产操作规程》等4项企业标准,在业内首次初步构建了乌龙茶品种风味化学指纹图谱检测平台。